珏汀

扑街写手
围脖/知乎/老福特 同名:珏汀
wx:17821091109

写古文必备|古代从恋爱至结婚

一、古代相亲

●元宵节

元宵节晚上,古代青年单身男女走上街头,借赏灯、逛花市的名义,寻找心仪的另一半。一旦看上心仪的人,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,如对方也有"眼缘",那就彼此留下姓名、地址,双方回家后各自禀告自己的父母,于是父母大人便可提亲了

●三月三

每年农历三月初三,藏在深闺的女子和青年小伙子都纷纷外出踏青,女子们在河畔嬉戏、插柳赏花,男子们分坐河渠两旁,在上游放置酒杯,酒杯顺流而下,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。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灞上,折柳相赠,啸声不断。

●同年大会

"高端相亲会""恩科发榜的这一天,京城里的千金小姐们,不约而同地走出大门,到恩科士子们聚集的地方,偷看那些上榜的进士们饮酒作乐,若是遇上一个合眼缘的,就立马跑回家中向自己的父母汇报,紧接着就是自己的父母安排提亲等。

●媒人相看

.草帖子:在媒人的主持下,婚姻的第一步是起"草帖子",由议亲的人撰写再由媒人"从抹胸内取出"带给男女双方,主要是为了比对看看是否吉利、是否相克。

·定帖:若双方见草帖后彼此满意,再告诉媒人传递一个更详细的帖子,叫"定帖"。上面写着男方/女方的曾祖、祖父、父亲三代名讳职业、议亲的是第几位男子,何时所生,父母在不在世,家有多少财资等。两家把定帖放在彩色绸缎或布衬着的盘子里,选个日子送给对方,这表示此事可谈。

. 相媳妇:是由男方亲人或媒人上女方家去看,也有男的亲自去看,这叫作"过眼"。相媳妇的地点往往在酒楼、园圃等雅致环境。但是这过程充满着男强女弱之意。若男方满意,就以金钗插于冠鬓中,这叫"插钗";若不满意,就送二匹彩缎,美其名日"压惊"。

二、古代约会

●桑林

《诗经》有"隰桑有阿,其叶有难。既见君子,其乐如何。隰桑有阿,其叶有沃。既见君子,云何不乐。" 

桑叶肥厚,柔美,象征着男女之间甜涩忧伤的爱情。当一个男子邀请心仪的女子去桑林,也是在隐晦地表露自己的心意。

●湖上泛舟

一叶轻舟,一对人儿,秦水岸边,湖水推动小舟,舟上的人无暇顾及,相对而坐,任其飘动。

很多古装电视剧都有这种湖上泛舟的场景,穷才子就弄个小飘船,豪一点的就是大船,湖水上波光粼粼的,四周寂静,正是培养感情的极好去处。

●逛灯会

尤其是上元节,七夕节,还有除夕,漫天灯火,有诗《鹊桥仙》"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、人间无数。"譬如白娘子许仙,桥上相遇,回首千年,如果在看对了眼,又是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。

●寺庙偶遇

去寺庙求姻缘,恰好遇上对的人,之后在每年来還愿,也是很有意境的!古代著名寺庙:法门寺,显通寺,南普陀寺,鸡鸣寺,白马寺,灵隐寺…●古城街巷

街巷偶遇,转角回头,这个比较适合那种不得已分开,多年后重见,一转头一回眸,却发现人不见了以为是错觉的那种。

●竹林

不只是竹林,各种林,小树林也算。这个更适合偷偷摸摸不被看好,但是又不想放弃对方,僻静的树林里俩人坐在树下,互诉衷肠。

●亭台

小说里更适合官家小姐,在这里约会,弹一首曲子,跳一支舞,都是很有意境。

●撷花

送花并不是现代才有的示爱方式,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人给喜爱的女孩送花了。在《诗经.凑消》中就有记载:"维士与女,伊其将谑,赠之以芍药"

●抚琴

古人讲究诗情画意,表达爱意自然也要琴棋书画样样上手,司马相如在卓家做客,对文君一见倾心。遂抚琴《凤求凰》:有美一人兮,见之不忘。一日不见兮,思之如狂。凤飞翱翔兮,四海求凰

●作诗

古代流传下来最经典的告白方式,大概就是以诗词的形式了,比如最常用的"三生契阔,与子成说: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"

●赠物

古人对心上人表达爱意,还常常采用送定情信物的方式,香囊是古人随身的时尚单品,赠香囊表爱慕之情,系于腰间,睹物思人,情相随,爱相伴●看戏赏曲

古代没有电影院,但有热闹的戏台乡间的男女青年可以在有戏班的时候约会,热闹又方便三、定情信物

●同心锁

将一对相爱的恋人名字刻在锁上,将两个人的心紧紧地"锁"在一起,默默无语中已经倾注了自已的爱的同心锁,锁上了,希望一辈子也不打开。

●梳子

我国古时候,送梳子代表私订终身。女子出嫁前,家人为其梳头时也有云:"一梳梳到底,二梳白发齐眉,三梳子孙满堂",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,也有爱意的传递。

●香囊

香囊又称香包、香缨、香袋、香球、佩伟、荷包等等。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。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,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,以表衷情。

●玉佩

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。《诗经》描述女儿出嫁时,母亲与其束结罗缨,这就是"结纳",它代指古时成婚。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,心意大家都懂的。

●发钗

钗不仅是一种饰物,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。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: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,一半赠给对方,一半自留,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。

●发簪

搔头是簪的别称,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汉武帝宠爱李夫人,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,搔头之名由此而来,簪还象征着尊严。

●耳环

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。最早的记录见于《山海经》。清初李笠翁说女子"一簪一珥,便可相伴一生",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
●玉连环

玉连环在古代是用它来表示"爱情永不终结",是寄托感情的,爱情的符号,就像相爱的两人从此相依相偎,刚柔相绕,如果有一个不爱了要分离便是玉碎,连环不再。

●同心结 

"何以结中心?素缕连双针"。"结"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。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。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。天不老,情难绝。

●玉如意

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之物,造型为云纹、灵芝、制成头部衔接一个长柄,被赋予万事如意美好的寄托,皇帝如对妃子宠爱,便会赏玉如意。

●手镯

执子之手,与之偕老。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,如"跳脱"等。古代文学作品中,常有以手镯相赠恋人情节。

●戒指

"何以道殷勤?约指一双银"。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。戒指是定亲之物,所以古代未字(尚未许配)女子都不戴戒指。

四、定亲

●定亲前议亲

议亲主要讨论"小礼"。

聘礼有"四洋红""六洋红"(绸缎衣料四至六件)、金戒指、金耳环;

聘金有小礼三十六、中礼六十四、大礼一百廿(银圆);

食品个数"六十四",即包头64对、油包64只、麻饼64只等

●双方互送定亲凭证

定亲时,男方需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家。

同时,男方还需送上"过书",俗称"红绿书纸"纸张两层(外红内绿),女

方送"回贴"认可,俗称"文定"。

五、嫁妆聘礼

●嫁妆

房产、田产、木器家具、摆件、梳妆用具、床品、四季衣着、各色丝绸锦缎、其它零星小件、珠宝、古玩字画、香料、文房四宝、其他陪嫁丫环及仆役

●聘礼

聘金、聘饼、田产地契、珠宝绸缎、海味、香炮镯金、生果、三胜、四色糖、椰子、四京果、酒、鱼、帖盒、斗二米、茶叶芝麻

六、结婚流程

婚礼程序的六个步骤,称为婚姻六礼,这六礼分别是: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
●纳彩:其实质类似今天的求婚。分为两步,先提亲,后纳彩。古人的求婚不需要情侣双方出面,有媒婆和家人就够了。纳彩前,媒人要去女方家提亲。提亲的时候,媒人要介绍一下男方的个人概况和家里的情况。

媒人提亲成功后,男方的家人就要准备去女方家正式纳彩了。纳彩的"彩",跟今天的彩礼是一个意思,但还不是正式的彩礼,只能算见面礼。古代纳彩一般送大雁。为何用大雁呢?主要有两种说法:第一种说法认为雁这种候鳥"木落南翔,冰伴北祖",是一种顺乎阴阳往来的动物,用雁纳彩,象征顺乎阴阳之意:另一种说法认为雁代表忠贞,雁失配偶,终生不再成双,用雁纳彩象征对忠贞的追求。如果条件不允许,纳彩时找不到雁,也可以用鹅来代替,古人把鹅看作家雁。

●问名:所谓问名,是托媒人去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。

●纳吉:问名后男方家要找人占卜,一般都会得出吉利的结果。如果结果不吉利,那一定是给占卜者的赏钱少了,否则就是男方想以此为借口取消这门婚事。如果占干、顺利,男方就要把吉利结果告知女方,实际上就是对这门婚事再次表示确认。这一程序称为"纳吉",意为把好消息告诉你,后世又称此为"订盟",其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"订婚"。

●纳征:就是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聘礼,用我们今天的话说,就是给彩礼。那古人的彩礼都送啥呢?按照古礼,彩礼主要有三类:一是"玄缥",就是用深红和浅红两种颜色组成的衣物;二是"束帛",当时五匹为一束,也就是送去五匹长的帛:三是"俪皮",就是成双的鹿皮。看来古人最初还是比较淳朴的,送的彩礼基本上都是结婚过日子的居家用品。

古代最初送皮帛等御寒之料,后来就主要送真金白银了。所以,古人也称其为"聘金"或"纳币"。

古人送的彩礼数额的确很高,但并不是"来而不往"的单向送礼。男方送女方家厚重的彩礼,女方家同样也要置办丰厚的嫁妆。

●请期:就是男方家择定婚礼的日期,备礼告知女方家,并征得其同意,民间俗称"提日子"。这道程序也比较简单,但也要占卜,也要送礼。送的礼比较简单,一般还用大雁。

●迎亲:即我们今天常说的婚礼仪式。迎亲礼是古今婚姻中最为繁辱的仪式.还总在变化。但无论怎么变,无非两类环节,第一类是家庭关系的确认,比如新妇在男家的"认大小""斟酒""献茶"等;另一类是对新人们的祝愿,如"献四喜汤""迎轿""下轿""祭拜天地""行合晋礼"等。

●三朝回门:即归宁,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,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,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,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。

古人结婚多是在黄昏傍晚时分,结婚的"婚"字,最初就是代表黄昏的意思,"婚"字是通"昏"字的。

七、夫妇称呼 

●对丈夫的称呼

·良人

古时叫丈夫"良人",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,古诗里就有"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持戟明光里","良人"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"良人";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"良人";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,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。

·郎

后来根据《说文解字》,为"良"字音义上加以区别:在"良"右边加""变成"郎":

在"良"左边加"女",变成"娘"。"郎"就代表丈夫,李白有"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",义山诗有"刘郎已恨蓬山远,又隔蓬山一万丛",花间词中有"问郎花好侬颜好"。

. 郎君

单音节词太甜腻了,于是在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变双音词,即"郎"字后面加一个"君"字:在"娘"字后面加一个"子"字,成了表示亲呢的"郎君"、"娘子"。(注:起先,"娘子"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。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)妻子称丈夫"郎君",是对丈夫的雅称,丈夫称妻子为"娘子",是对妻子的爱称。

.官人

宋代,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,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。宫廷中出现了"官家"一词:平民百姓中,有了"官人"这一称谓。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"官人"。至今,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"新郎官"、"新娘子"。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:西门大官人,从这个称呼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。

. 老爷

老爷,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,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。·外人,外子

在宋代,妻子有称自己的丈夫"外人"的,也有称"外子"的,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"娘子"外,还称"内人"。在别人面前,对妻子的谦称还有"賤内"、"家内"。

.相公

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里面有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"相﹣﹣公﹣-"。可见这个称古时之流行,这比"官人"又进了一步,已经不仅是"官",而且是最高的官"相"了。

"先生",近代以来,也称"丈夫"为先生.有本意,有引伸意,也有通假意。有特指,也有泛指。就其本意而言,古代"父兄"、"道士"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。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是"老师"。《辞海》"先生"目下载:"《礼记.曲礼上》:'从于先生,不越路而与人言。'也引伸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。有时也泛指对人的敬称。"由此可见,这一称谓,除指某些特定身份,如丈夫等对象之外,还隐含着职业、年龄方面的因素的。换言之,所谓先生,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龄较高的人。用先生指代丈夫,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。

●对妻子的称呼

.妻

夫妻之妻,同夫一样,是古今一直使用的称谓。在妻的基础上,丈夫对自己的妻子可谦称内"拙妻"、"荆妻"、"寡妻"、"山妻",互称可称"贤妻""良妻"、"仁妻",称人之妻可称"令妻"、"娇妻"、"妻房"等。

·妇

已婚女子的通称,故也用为妻子之代称,早在殷墟|、辞中就已是如此。由妇而派生的表示妻子的称谓还有"妇人"、"主妇"、"新妇"等。

"室",由于在礼记中称妻为室,由此而派生,故而妻又称力"室人"。对人家之妻尊称为"令室"、"贤室"。

·君

在古代是用的很广的敬称,男女通用。妻称夫或夫称妻都可称"君"。如果在君之前加小、细等修饰词,就成为妻的代称。

·夫人

在周代,本来是天子之妃曰"后",诸侯曰"夫人"。秦汉以来,夫人既是王侯之妻妾之称、高级官员之妻的封号,也逐渐成为普通官绅人家对妻子的称呼,使用十分普遍。

.娘子

可以是对妇女的泛称,也可用作妻子的代称。

. 浑家

这是唐宋以来出现的对妻子的称呼。

. 内

古时夫妻一主外,一主内,故以"外内喻男女,喻夫妻。称夫为"外子"妻为"内子"、"内人"、"賤内"。

.老婆、婆娘

是近代民间对女子颇为常见的称呼,在古代却很少用。"老婆",本意是老年妇女,用作妻子之称,目前所见材料最早在宋代。婆娘在古代一般都作为已婚妇女的泛称。

·床头人 

是清代始见的对妻子的俗称。

.堂客

这也是近代南方很多地方对要子的称呼,这种称呼在明清时已经出现。

评论(16)

热度(4001)

  1. 共71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